日前,怀柔315名村级“文化管家”正式上岗。他们管起各村及31个社区的文化设施,让过去成了摆设的图书室、音响乐器、数字影厅活起来。
怀柔区斥资近两亿元为每个村添置的文化设备,终于有专人来管了。经培训上岗的文化管家,基本上都是文艺“多面手”,可以辅导群众学歌舞,直接上台演出,还会搞点创作。
上午10时30分,从区里开完誓师大会的郑凤艳,赶回北房镇郑家庄村。打开图书室大门,她开始整理图书……
41岁的郑凤艳,土生土长村里人,好唱歌、爱跳舞,打乒乓球也是高手。经笔试、面试层层选拔,她从700多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,当上了一名“文化管家”。
“管家上班,俺借书来喽—”老村民李福利没进门,声先到。老人家爱看书,村里的益民书屋建成一年了,但由于代管的村干部“四处忙,常出去开会”,书屋时不常就铁将军把门。
郑家庄村图书室的这一现象并非偶然。近年,怀柔为284个行政村都建起图书室、数字影厅、文化信息共享室,不少村还配备了音响、成套的乐器,“村村投资三五十万元”。但由于没有专人管,或是群众不会用,不少设备成了无人问津的摆设。
“打造‘文化新都’,给基层配齐配全文化设施,但如何真正使用、服务群众?我们尝试村村配上‘文化管家’,让专人管理文化设施,组织群众文化活动。”怀柔区委书记王海平介绍,“文化管家”是该区连续四年开展文艺骨干培训工程的结果。每年400期、5万多人次的三级培训,使基层诞生了一千多名真正的文艺“全才”。
抱着一摞书,李福利找管家来登记。郑凤艳一看,哈哈笑起来:“今后,我天天在,您不用一下借这么多。”按照制度,“文化管家”上岗,图书室每周开门时间不得少于40个小时,“工作日,我一天8小时都在。”除了借阅图书,管家还要组织村民读书、演讲活动,请来专家办生产生活知识培训。
老李刚走,拎着二胡的王书生进门了,“我们十来个人好聚一块儿、唱几嗓子。能不能成立个文艺小组,找个地方活动呀?”“我这就找村领导说去—”郑凤艳拔腿儿进了大队部,一会儿就回来了,抬手做出OK的手势,“行!他们还说,能腾出闲着的老房子。”
临近中午,“文化管家”郑凤艳并没急着去吃饭。看着镇上随后两个月的文化活动安排,这个急性子忙着去找主管村干部,“8月中,全镇曲艺大赛;中秋节,全镇舞龙大赛;9月底,镇上夏日文化广场……这些个活动,往年咱拉不出队伍,去不了。今年,一个也不能落空啦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