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四合院”里好文章,风物民习过斗量,不唯内容丰赡,且喜语言生动,京腔京味儿,润人肺肠。比如《年下》的文题,不用“春节”,也不用“过年”,而是用了更为宽泛、活络的山西人口语词“年下”(“下”字轻读,近于xie谢的音),“年下的东西备齐了没有?”“年下孩子们都回来吗?”不仅仅指过年的这几天,通前彻后,整个儿的“大年”都在其内,这个时间里的所有活动,都属于“年下”的范围。作者写来宽松,读者看着养眼。 又如“这‘年下’的事,那就更甭说了,谁家要是鱼和肉买少了,谁家要是这几天哑默悄儿地不言语了,院里的老人们准犯嘀咕……”“哑默悄儿”即静悄悄、无声无息。我猜想,作者先生可能是平常这样说惯了,按我的认识,似乎应当是“哑默悄静儿”,或是“鸦默雀(也念qiào)静儿”、“鸦没鹊静儿”,后边还应该有一个“静”字。比如《儿女英雄传》:“方才你们说话这个当儿,我两个同张老大、女婿、大侄儿,都在这厢房里鸦默悄静儿的把饭吃在肚子里了。”清代蒙古车王府曲本子弟书《青石山》:“往夜里,是灭烛息灯,鸦没鹊静儿。”“没”的读音,同“出没”的“没”一样,音mò。 比“鸦默雀静儿”程度稍微轻一点儿的,字也少一点儿的,是“悄默声儿”,仍如《儿女英雄传》:“十个人一班儿排在那里,只口中念念有词,低着头,悄默声儿地演习着背履历。”程俊英先生的《忆五四前后的冯沅君》一文,用的是这个词儿:“悄没声地,客厅门边闪出沙老瘦削的身影??还是在退步走。”还可以说“悄不声儿”,仍如《青石山》:“昨儿个望我们相公在书房里住下了,今儿起来,还不说悄不声儿地走了呢,反倒……”《神医喜来乐》是我比较喜欢的一部电视连续剧,第七集里有句话:“这是藏书阁,走路都得悄没声儿的。”演员把“没”字说成了“没有”的“没”méi,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遗憾。 “鸦默雀静儿”是口语,后边必须儿化,稍微文一点儿的,是四字成语“鸦雀无声”,这谁都知道,不用多说。不过有人故意做“俏”,硬给“儿化”起来,则不伦不类。说起“儿化韵”,前些天听广播电台的山西民俗节目,主持人说“天桥的拉洋片儿”、“琉璃厂的字画古玩儿”,这都是不应当儿化的地方,顺便说起,以期注意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