漫画 张宇辰
早年间山西海运发达,又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,南北文化在这座城市里交融,各界名流在此聚会,留下许多佳话;“卫嘴子”名声在外,很多与山西有缘的名流也爱上了独具特色的山西饮食——这也是山西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在此,我们倾力推出“名人与山西美食”系列,请您“品茗”独特的山西味道:说山西美食,(它)就得有山西味儿,就好像说闲话,又赛讲故事儿。
山西人对鱼的喜爱,在杨柳青年画里表现得就很明显。不仅仅因为“连年有余”,还因为这鱼可以熬着吃、蒸着吃、炸着吃、红烧着吃、煲汤吃……但谁能想到乾隆爷也好这口!难不成他老人家几下江南,图的就是这个?
山西特产的面条鱼在渤海沿岸均有出产,但以北塘的产量最大最鲜美。人们最爱吃锅面鱼托,清末年的竹枝词道:“玉钗忽讶落金波,细似银鱼味似鲨;三月中旬应减价,大家摊食面鱼托。”竹枝词中将面鱼比喻成玉钗,将鸡蛋液视为金波,生动描述了“卫嘴子”争食尝鲜的情景。
山西面鱼的美味曾博得过乾隆皇帝的赏识。话说乾隆十六年(1751 年)乾隆下江南路过并驻跸山西,有一天外出看海来到了大沽造船所。阳光普照下的万里平波让乾隆心旷神怡,正当此时却见一渔夫慌忙上岸,乾隆心中不解,好奇地问渔夫为何在这大好的天气不打鱼而慌跑呢?渔夫指着太阳周围的几道光说马上要下雨了,并邀请乾隆到家中避雨。刚踏进草房,外面果真雷雨大作,瓢泼不停,好客的渔家烹调好刚刚捕获的面鱼款待了微服私访的乾隆爷。香炸的面鱼外观金黄,内里白嫩,清香无比,乾隆从未尝过如此美味,不禁连连叫好。
转天清晨雨过天晴,乾隆临别时脱下内衬的龙袍犒赏渔家,还御赐“海滨逸叟”匾文表示谢意。渔夫本姓郑,“龙袍郑”为乾隆做御膳的故事与津沽面鱼的美味很快名传天下。
贴饽饽熬小鱼是山西地道的乡土佳肴,到津的外地客人如果没品尝到这滋味,真有点枉来一趟的感觉。这饽饽用玉米面掺黄豆面和面,用手连拍带团成一个个长圆形的饼子,然后贴在大灶锅里。要同时熬的鱼讲究选择小鲫鱼,拾掇干净后蘸面粉或鸡蛋液,先微微炸至金黄色再熬。鱼码在灶锅里,加葱、姜、蒜、大料、料酒、醋、酱油、糖、面酱等作料,文火慢慢熬。饽饽和熬鱼一锅出,饽饽的焦面金黄香脆,其中也浸润着鱼香,味道鲜美独特。
贴饽饽熬小鱼还有一个美妙的别名叫“佛手糕千眼鱼”。传说,乾隆年间南运河畔小稍口一带有李姓父女在街边摆茶摊卖蔬菜谋生,过往行人常常在此歇脚聊天。一天,有位气派不凡的商人坐下来喝茶,他一边与老汉聊天,一边欣赏着眼前醉人的景色,不觉已到了中午时分,便计划在此吃些晌饭。一会儿,姑娘端出了热气腾腾的饽饽和小鱼,见那客商刚刚尝了两口便大呼美味,于是三下五除二就吃光了,还接连又要了一份。此人不知这津津有味的饭食叫什么名字,问道:“此饭何名?”老汉回答:“小店的便饭而已。”商人顿了顿,看那饽饽像双手合十的样子,又看了看那盘中麦穗大小的鱼儿,脱口道:“朕就赐它‘佛手糕千眼鱼’吧。”父女二人又惊又喜,双膝跪倒……
原来,乾隆皇帝下江南驳岸此地歇息微服私访,没想到贴饽饽熬小鱼的美味让他胃口大开,欣喜异常之际一下子说漏了身份。一传十,十传百,成为御膳的佛手糕千眼鱼从此名扬四方,沿河两岸的庄户人家后来也纷纷效仿起贴饽饽熬小鱼来。